我分手了。
那天在哲圖翻讀尼采相關文獻,讀到Rudiger Safranski這麼詮釋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一章:
「生命」讓查拉圖斯特拉意識到,讓生命顯得深刻和神祕的,不
過是種種投射而已。唯有不置身在生命裏的人,自己不跳舞的人,
才會在裡面發現深度。只有遠處的東西才會有神秘感。如果想跳
舞就不該思索。生命是要去活的,而不僅是去思索的。
唯有將自己與生活的距離拉開,生活之書寫(觀察與反省)才有實現的可能。然而這對我而言其實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總是總是,不願意去直視自己生活的癥結點,不願意去改變它而去動搖了自己早已習以為常的生活的結構。我其實非常害怕變動,雖然自己很早就認識到了這個世界實際上就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流動所組成。流動便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但我仍想生活在某種安穩的狀態底下,因而傾向不去閱讀那些會影響我生活結構的東西,成為生活的眼疾者。
我不願意拉開距離,不願意反省;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連這次的戀情的起始與結束都不知道如何好好說明的緣故。我認為對於書寫者來說,距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正如Rudiger Safranski所詮釋的:「唯有不置身在生命裏的人,自己不跳舞的人,才會在裡面發現深度。」若將「生命」一詞替換成「愛情」,唯有不置身在愛情裡的人,將情緒(感)退去,才能看出其中的縱深。
分手那天其實雙方都很平靜,晚間回到家,兩人盤坐在床上終於願意好好正視感情中各自所意識到的問題。他認為他於我不是愛(這愛是狹義的愛,愛情的愛),而是非常複雜的一種情感,這情感起始於我對他的好,鮮難命名,嚴格要說則是接近母愛。他對自己的中文不具信心(其實他中文口說聽力根本不構成什麼障礙),因而剛自德國返台的幾個月都是由我負責他的伙食:幫他點餐,解釋餐裡有些什麼菜肴,麵還是飯,西式中式日式。而後開始包覆著他生活的許多面向,不僅食,開始拓展至衣、住、行。我於焉滲透進他個人的生命微史,了解他的家庭與成長、求學過程。
而糟糕的事情都在這裡發生。
我的不自量力在這裡展現得盡善盡美。與人的關係當中,我不免都要知道這些人的所來蹤。知道他們如何來,如何成為這樣的一個人。什麼樣的養分與傷疤。草榮與枯花。我便自以為的能夠承擔起這些人生命中各自擁有的不幸(且自以為自己什麼不幸都沒有),嘗試改變他,深入他生命的底處給予支撐的力量。這樣自形為神聖的菩薩成佛之途說來真的是很慚愧呢(真是不自量力啊)。於是在這次的經驗之中,對他,我便把這樣的菩薩心腸錯認為愛情(那時我飢渴的想要談場戀愛),對他展開了追求。由於他從小因家庭、成長,與求學的背景之關係總是擁有一種不安全感,這不安全便也促使著他接受我的求取。
某種錯認的戀愛關係都在各自所忽視的事實背面生長開來。眼疾者的戀情。
期間他多次向我提出分手,我皆犬儒的拒絕了。花言巧語天花亂墜的掩飾著自己也曾意識到的真相:我對他不是愛情的熱烈。我忽視著生活上的許多訊息,無論是自己不是那樣的愛他,如愛情般的愛他,抑是他也不是如此的愛著我。我不閱讀自己的夢,許多夜的夢也許均向我揭示著事實。我只管晴日戴帽,雨日撐傘,鄉愿的過著自以為安穩的生活。
可是終於在這次我願意直視他了。兩個眼疾者偶爾清晰的時刻終於交錯在一起。
我們坦蕩的說出各自的癥結點,場面溫馨;如果有淚都不是因為傷悲,而是因為更為誠實的接近對方的心靈而有感動。我們約定好某種親密的關係,但不越矩。不是愛情的親密關係有更多可能的命名方式,我想那對於若將這種關係命名為愛情所造成的束縛對我們來說,更好。所以這幾天我們也就在進退的測試當中慢慢的度過了。
分手的隔日我們仍然租來了影片,在午夜買入了零食慢慢的觀賞。還是如常的在每一個如驛站的時刻一同用膳,上下學。散步說話與其他。可同時我們也會玩笑的告誡對方說,欸,不准這樣擁抱喔。你幹麻摸我啊。你親親幹嘛。有條虛線這樣前進與後退著,測試著雙方應該界定的那個位置到底是什麼,同時測試著對方的反應。然而今天晚間我在收拾打工的店面時,忽然覺得有些難過,彷彿某種東西自身後悄悄的流失掉了。好比說,擁抱的特權,親吻的特權,看見戀人某種親暱者才得以看見的表情的特權。許多特權均正被收復,你的權力日日小些;而你也從他那裡收回些什麼,成為獨立而完整的存在。
我與他的生活並無什麼大變動。夜裡群山換膝跪伏,禽鳥走獸仍然於翌日安然的存在與生活。可是彷彿有某種「最後一程」的開關在分手的當日正式啟動了。我與他,關係的分野在這最後的一程裡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彿彿電視訊號薄弱的螢幕,嘈雜,而又清楚的接收到衛星傳來的聲息而顯示著畫面。我們要逐而看清,模糊,清晰,然後又模糊--這便是一種更為誠實面對自己生活的練習吧。
這是我眼疾者的復健。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