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5, 2009

薑餅屋的謊言

平安夜裡的百貨公司總讓我想起 Patricia Highsmith 在《鹽的代價》中所描述的聖誕節場景:人來人往,如此繽紛,且處處充滿著甜食的香氣。

特芮絲便是在那裡遇見了卡蘿。

  *

我今天服務到一個小朋友。發現他在百貨席區大哭大鬧,仔細觀察以後,發覺是因為他的母親將冰淇淋與甜筒搗碎一起吃。母親後來忍無可忍的當眾斥責他,他便生著悶氣一動也不動地僵在那邊,什麼也不吃。「小朋友是因為不習慣這樣的品嘗方式而哭嗎?」我不知道,但我猜測是基於某種完整性,以及永久性被破壞了而嚎啕大哭。我的意思是,這樣聖誕節的前夕在百貨公司裡難得父母同意買下如此昂貴的冰淇淋。是冰淇淋欸,聖誕節前夕繽紛的甜食被仔細的裝盛在剛烤好的甜筒裡,對小孩子來說應該是非常棒的經驗吧。因此甚至想動也不動,不破壞冰淇淋與甜筒的外貌,想保持著這個經驗度過平安夜,來到聖誕節甚至是更久以後。

「薑餅屋大概也有一點點那樣的意味,很少有人會真的吃吧。」

「看來你真的是很有感觸呢。」

因為這讓我想起小時候難得去吃西餐的經驗。堅持在用完每道菜以後重新擦淨碗盤、刀叉,維持著剛剛開始用餐的模樣──彷彿這樣便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輪迴,擁有吃不完的晚餐。上班時我想,這就是時間的戲法吧。如果那個母親沒有破壞冰淇淋,冰淇淋被如初的保留下來,小男孩終將也會發現冰淇淋是會化水,而甜筒也是會受潮的。也許再過幾年,小男生長大便會發現人這一生人都在嘗試著與時間抗衡,不毀壞,不成空。但世事無法如如不動,到那時他就不能只是大哭,與世界僵持,並且相信薑餅屋放置多年後依然美味的謊言。

Tuesday, December 1, 2009

殘垣新城

Facebook│茉莉二手書店台大店:

最近收了一批上千本的文史舊書。遺孀要出清丈夫一輩子囤積的書,她對我說,這 些書是丈夫生前的寶貝,但是對她來說則是累贅,因為每個月要花一萬八的房租繼續來放置這些書籍,對她而言也是沈重的負擔。中研究和央圖之前已經來挑走了一半,剩下的還是滿坑滿谷,最後我用十三萬買下一個人一生的一半心血。我收過不只一次這樣的書,而遺孀們說的話都很像,前人無法斷然割捨的寶貝最後成了留下來的人情感和財物上的重擔,當然已逝者自己生前無法預料(想像),死後亦已無 知覺。遺孀們的反應也都相似,從一開始的抱怨,到打包完成之前突然深深、深深地陷落進沉默之中。


  *

這件事讓我想起村上春樹收錄於《萊辛頓的幽靈》裡的〈東尼瀧谷〉。歷經兩次此生與自己最為親近之人的亡故,妻子留下了為數龐大的衣飾,父親則留下了滿坑谷的爵士唱片(幸好東尼瀧谷高薪足以負擔騰出房間好收納這些遺族什物)。然最後物的命運均是四散他方,各有各的身世。電影《當櫻花盛開》中,魯迪穿著逝世妻子的衣裙遊走在東京霓虹招牌四立的街頭,有時我想,魯迪便是那樣迷茫地想重新尋回妻子的「物之秩序」,而連結著那些衣物而成秩序宇宙的主體便是魯迪妻子的身體。更確切說來,應該是魯迪妻子。

這批上千本的文史舊書在男子撒手後,那些連結的鐵鎖鏈條便鬆懈開來,整座書城搖搖欲墜。書之四散如花崩墜,花瓣彈去,然後再度進入他人的人生,被另外一種引力吸住,為之繞軌。從這個宇宙遷徙至另個宇宙,歸回迥然的秩序──在滿目瘡痍的殘垣斷壁中,有隱然的新城,扶膝而起。

  *

是甚麼維持著河的形貌而被人視見呢?倘若河的每滴水都不再與昨日相同,與前日相同,而是時時的更新著河水,那麼人能所見之河便每時每刻都將如此的不同,難以辨識不定的面容。那究竟是甚麼將河以鍊鎖束縛之,穩之不動?那便是岸。兩側河岸如唇,含住河流,使之成舌。由此我們可以言說、命名這條河流,它便生存了下來並擁有名字與面貌。

然當河無岸,形骸潰散,河水便各自,滴滴書寫流散的運命。

Wednesday, November 4, 2009

文盲

將近午夜進場看《未來的未來》時,唯有小貓兩三隻。在觀影的過程中L蠢蠢地更換著姿勢,我知道他看得心不在焉。大部分時候我也很難進入麥可的世界,只有當他開始演唱 thriller 、 I'll be there ,以及 earth song時,我才讓時光的語言附體,回想舊日如何與這些歌曲相識的辰光。

假使當時坐於場內的是我的父親,他肯定會看得非常開心。我若曾耳聞、熟識這當中的某些歌曲(並不是熱愛),必然來自於我的父親(想當初他會在週日晨起,當家人仍沉睡,在客廳,將巨大的麥可黃金塑像於街頭張燈結綵的遊行之音樂錄影帶放得震耳欲聾,山河錯動)。

世紀巨星之死,流行而遭人錯穿污名服飾的國王駕崩,我的父親便在市場如雨後沙漠重盛舊日繁花那樣,再度買下麥可的影音專輯。那幾日我的父親如數家珍的聽著、哼著,向他的子女訴說彼時耳裡塞著這些歌曲時究竟有多麼風流年輕,世界的色澤仍如洗後鮮艷,不像現在灰塵四散,如布大雲。(甚至我的父親,終於明白麥可的膚白來自於他的不願,他徐徐細細向我解釋那其實是種白斑病症。汙名服飾卸下後,麥可回到那個寶藍短擺憲兵外套繡著晶鑽閃閃的年代。)

電影結束後,前座三人鼓掌不止。

L打了個大大的哈欠。

我們進不去那個世界。電影開頭從美國四處被選上的年輕菁英舞者個個欣喜若歡,他們說,我們跳舞全是因為麥可的啟蒙。有的高興得落淚,說不出話。然而我們進不去,彷彿對於這個世界,他們與我們,領著不相同的使用說明書操作著、理解著這個世界。麥可成為他們建構這個世界的鋼骨,支撐著某段時光的厚度。但我們的鋼骨是別種東西。我們無法以之進入以麥可為縱軸的座標。進入後,找不到自己的落點。盤旋,匪夷所思,離開。

我的父親興許也以相似的飛行姿態嘗試著起降於我的世界。他始終不明拿文學作為中心志願,漩渦狀態所描繪出來的人生究竟生得何等模樣。那是本異於他手執的理工人操作世界方法之說明書(這令我想起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中的董富與龍金玉。)有次,讀的書究竟是正經或不正經(當時我正讀著簡媜的《女兒紅》),不得不吵將起來。我總在現實世界裡如口吃,無法順暢以理信之,完整說出我的想法。或者即便說出我的想法之後隨即被駁回。萬物的價值擁有這麼多把尺可以衡量,何以我不得變通必須苦苦撐執這把來權衡萬物?理不清握著這柄虛無之尺的原因,我便怒而吁吁朝著我的父親駁斥:「難怪你不讀書。」

父親的書櫃上鮮少文史哲類屬,多像是《富爸爸、窮爸爸》、《A到A+》……等商業書叢。這些年來也曾因為身旁的友人因為不識幾位文學作家、哲學家、思想家,而認為「這無非是基本常識,何以不知呢」地貶低著他人,而舉高著自己彷彿僅讀文哲之皮毛竟自以為窮通萬理。孰知我自己怎麼搞得清、梳得明汽車內的大小零件、生物體內多樣酵素之功能、物理如何法則計算、電腦虛實網路的架構、資訊位元如何地流通、音樂藝術之流派……。我怎能認為修習文學、哲學,修習人文得以令我高人一等,煙視睥睨萬物。

多年來我為了胸口這股傲氣而甚感愧疚。

電影結束,呵完哈欠,我們鼓起掌來。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在每個日子上跌倒

我的教授在談論到為什麼亞洲女性總是要求著皮膚的白皙時,怒不可抑。以他之誇言,曾與許多「專家、教授」雄辯高談後所引導出來的結論竟然是因為對於白人的崇尚與熱愛。

入秋了日頭還是赤焰焰的大啊。我熱得不想辯駁。我熱得不想對他說,你這樣的論證方式未免太漠視歷史與文化的脈絡了吧。

但我就是熱。我就是懶。我就是想:

有些人的智識滯瀉不通,自成死亡的循環。不知道這樣的智識還算不算智識。

Thursday, September 3, 2009

Jan Saudek

這是我第一次看 Saudek 的作品。我很少讀攝影集,亦不精。雖然說不出哪裡好,但我至少我非常喜歡 Saudek 中的幾張作品。


David, Lonely Forever

這幀照片便是胡淑雯文中提及的大衛。在泥濘車轍中搖擺於行,拎著微薄行囊煢煢而走的嬰孩。遠方不測風雲,人生裡的旦夕禍福,即便是童騃之身也要邁步而去。這令我想起,人啊。人不管活到多大的歲數了,內心仍有塊遇見陌生而巨大的艱困時,不可避免柔弱如孩童的地方。好比當我的父親發現我的性向時,他總在床間翻身而無法入眠。他內心所創建、所認知的對於這個世界(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秩序正被衝撞著,破壞,而受著傷。

那是什麼樣的心境呢?

以往,我總認為父母之堅,彷彿這世界他們已練習得再熟爛不可了,靠著他們便無所畏懼。直至我也曾看過他們因為我,而在黑暗中黯然哭泣。把門關上,他們便完整著他們的孤獨。

許多時候人遇見生之圍困,便惟有獨自承擔。泥菩薩將融,融的也是自我之身。即便是你同我痛,我的痛也不會少一些。欸,孤獨的此生之業。大衛在照片中柔軟的孤獨著,在人生路上,他與別人並無不同,輕易並且艱難的跨越他們所擁有的寂寞的人生。


7 a.m.

照片中意境的飽滿也許來自於想像的虛線。如同小說中段落的截片,這天早晨的七點。是早春嗎?朝露與仍然料峭的風。是真的冷才臂擁屈膝嗎?為什麼頤靠雙腿呢?在等誰?照片中的虛線敘事將現下凍結住了。然而凝結的也就僅有現下,你才會如在大街上遇見女子獨自哭泣時,不斷的回頭注視她:怎麼了嗎?發生什麼事了嗎?現在她要去哪裡?明天她還可以無憂的在人生路上行轍而去嗎?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Saudek 非常喜愛時間的戲法。他將過去,與現在如同回歸般,擺出相似的姿態與面容,服飾則令人玩味。看似兄弟的兩人,童年時穿著軍大衣親吻著。多少年後哥哥真要從軍入伍了。其中有時間對人的催化,在變動的世界的河流當中,水正時時的更新。但似乎是有不變而永恆之處。童年時的親手足愛在成長後仍然以吻之形式安然且令人欣慰的保存了下來。

照片的名稱是首歌曲,吟唱著時間輪軸不斷研磨,萬物終成齏粉。歌詞中探問花怎麼都消逝了?原來被女孩們摘去了。女孩們都到哪裡去了?女孩都被男孩們摘走了。男孩們都到哪裡去了?男孩都從軍打戰去了。從軍的男孩們到哪裡去了?從軍的男孩都住進安詳的墓園裡了。墓園後來都怎麼了?墓園都被美麗的鮮花給覆蓋著。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Girls have picked them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Taken husband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Gone for soldier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Gone to graveyard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Covered with flowers every one
When will we ever learn?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09

眼疾者的復健

我分手了。

那天在哲圖翻讀尼采相關文獻,讀到Rudiger Safranski這麼詮釋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一章:


 「生命」讓查拉圖斯特拉意識到,讓生命顯得深刻和神祕的,不
 過是種種投射而已。唯有不置身在生命裏的人,自己不跳舞的人,
 才會在裡面發現深度。只有遠處的東西才會有神秘感。如果想跳
 舞就不該思索。生命是要去活的,而不僅是去思索的。


唯有將自己與生活的距離拉開,生活之書寫(觀察與反省)才有實現的可能。然而這對我而言其實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總是總是,不願意去直視自己生活的癥結點,不願意去改變它而去動搖了自己早已習以為常的生活的結構。我其實非常害怕變動,雖然自己很早就認識到了這個世界實際上就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流動所組成。流動便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但我仍想生活在某種安穩的狀態底下,因而傾向不去閱讀那些會影響我生活結構的東西,成為生活的眼疾者。

我不願意拉開距離,不願意反省;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連這次的戀情的起始與結束都不知道如何好好說明的緣故。我認為對於書寫者來說,距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正如Rudiger Safranski所詮釋的:「唯有不置身在生命裏的人,自己不跳舞的人,才會在裡面發現深度。」若將「生命」一詞替換成「愛情」,唯有不置身在愛情裡的人,將情緒(感)退去,才能看出其中的縱深。

分手那天其實雙方都很平靜,晚間回到家,兩人盤坐在床上終於願意好好正視感情中各自所意識到的問題。他認為他於我不是愛(這愛是狹義的愛,愛情的愛),而是非常複雜的一種情感,這情感起始於我對他的好,鮮難命名,嚴格要說則是接近母愛。他對自己的中文不具信心(其實他中文口說聽力根本不構成什麼障礙),因而剛自德國返台的幾個月都是由我負責他的伙食:幫他點餐,解釋餐裡有些什麼菜肴,麵還是飯,西式中式日式。而後開始包覆著他生活的許多面向,不僅食,開始拓展至衣、住、行。我於焉滲透進他個人的生命微史,了解他的家庭與成長、求學過程。

而糟糕的事情都在這裡發生。

我的不自量力在這裡展現得盡善盡美。與人的關係當中,我不免都要知道這些人的所來蹤。知道他們如何來,如何成為這樣的一個人。什麼樣的養分與傷疤。草榮與枯花。我便自以為的能夠承擔起這些人生命中各自擁有的不幸(且自以為自己什麼不幸都沒有),嘗試改變他,深入他生命的底處給予支撐的力量。這樣自形為神聖的菩薩成佛之途說來真的是很慚愧呢(真是不自量力啊)。於是在這次的經驗之中,對他,我便把這樣的菩薩心腸錯認為愛情(那時我飢渴的想要談場戀愛),對他展開了追求。由於他從小因家庭、成長,與求學的背景之關係總是擁有一種不安全感,這不安全便也促使著他接受我的求取。

某種錯認的戀愛關係都在各自所忽視的事實背面生長開來。眼疾者的戀情。

期間他多次向我提出分手,我皆犬儒的拒絕了。花言巧語天花亂墜的掩飾著自己也曾意識到的真相:我對他不是愛情的熱烈。我忽視著生活上的許多訊息,無論是自己不是那樣的愛他,如愛情般的愛他,抑是他也不是如此的愛著我。我不閱讀自己的夢,許多夜的夢也許均向我揭示著事實。我只管晴日戴帽,雨日撐傘,鄉愿的過著自以為安穩的生活。

可是終於在這次我願意直視他了。兩個眼疾者偶爾清晰的時刻終於交錯在一起。

我們坦蕩的說出各自的癥結點,場面溫馨;如果有淚都不是因為傷悲,而是因為更為誠實的接近對方的心靈而有感動。我們約定好某種親密的關係,但不越矩。不是愛情的親密關係有更多可能的命名方式,我想那對於若將這種關係命名為愛情所造成的束縛對我們來說,更好。所以這幾天我們也就在進退的測試當中慢慢的度過了。

分手的隔日我們仍然租來了影片,在午夜買入了零食慢慢的觀賞。還是如常的在每一個如驛站的時刻一同用膳,上下學。散步說話與其他。可同時我們也會玩笑的告誡對方說,欸,不准這樣擁抱喔。你幹麻摸我啊。你親親幹嘛。有條虛線這樣前進與後退著,測試著雙方應該界定的那個位置到底是什麼,同時測試著對方的反應。然而今天晚間我在收拾打工的店面時,忽然覺得有些難過,彷彿某種東西自身後悄悄的流失掉了。好比說,擁抱的特權,親吻的特權,看見戀人某種親暱者才得以看見的表情的特權。許多特權均正被收復,你的權力日日小些;而你也從他那裡收回些什麼,成為獨立而完整的存在。

我與他的生活並無什麼大變動。夜裡群山換膝跪伏,禽鳥走獸仍然於翌日安然的存在與生活。可是彷彿有某種「最後一程」的開關在分手的當日正式啟動了。我與他,關係的分野在這最後的一程裡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彿彿電視訊號薄弱的螢幕,嘈雜,而又清楚的接收到衛星傳來的聲息而顯示著畫面。我們要逐而看清,模糊,清晰,然後又模糊--這便是一種更為誠實面對自己生活的練習吧。

這是我眼疾者的復健。